以海绵窦综合征为表现的鼻腔及鞍区占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_患者_临床_垂体

发布日期:2025-06-26 08:31    点击次数:137

本文作者:陈婉露,浙江万里学院,黄蓉,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;唐凯,李珍珠,王波定,宁波市第二医院神经外科;本文来源[J].临床神经病学杂志,2024,37(03):239-240.本文转载自医脉通网站,神外前沿转载已经获得医脉通授权

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(DLBCL)是全球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,患者多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淋巴结或淋巴结外快速生长的肿瘤肿块。据文献报道,90%以上的鼻部淋巴瘤为NK/T细胞来源,极少见B细胞来源,但本例DLBCL患者患病部位不只有鼻腔,还有鞍区和海绵窦,现报道如下。

1. 病例

患者,女,71岁。因“头痛二十余天,加重5 d伴双侧眼睑下垂”于2023年2月15日入院。20多天前患者出现头部右侧间歇性胀痛,伴右侧麻木,右侧眼睑下垂,睁眼不能,眼球固定,视物模糊伴重影,胃纳差。5 d前头痛加重,左侧眼睑下垂,睁眼困难伴左侧面部麻木感,症状持续存在。

患者2个月前因“复视”多次至外院眼科及神经内科就诊,头颅CT及MRI平扫未见明显异常。入院查体:神志清楚,双眼睁眼困难(图1A),双侧瞳孔等大正圆,直径5 mm, 右侧视力0.05,左侧视力0.5,左侧直接对光反射灵敏,右侧直接对光反射迟钝,双侧间接对光反射迟钝。四肢肌力Ⅴ级,双侧病理症阴性,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。头颅MRI平扫增强示垂体窝、左侧鼻腔占位(图1B、1C、1D);脑动脉CTA示右颈内动脉床突段(R-C5)小动脉瘤(图1E)。

展开剩余68%

患者入院后于2023年2月21日行导航辅助下+神经内镜下垂体病损切除术+前颅底鼻腔肿瘤切除术,取中鼻甲肿瘤组织送术中及术后病理。再经蝶窦-鞍底,切开鞍底硬膜,垂体部分肿瘤质地较硬,用刮勺刮出部分肿瘤送术后病理,术后行垂体MRI增强示肿瘤已大部分切除(图1F)。

我院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病理会诊:鼻腔内新生物考虑高侵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;鞍区占位考虑淋巴瘤累及垂体组织,此病例中免疫组化标记结果为鼻腔内新生物:CK(pan)(-),EBER(-),CD20(+),CD79a(+),Ki-67(+90%),CD21(+)。患者目前已接受第三期“甲鞍蝶呤针+利妥昔单抗针”靶向联合化疗,现可右眼可睁开,左眼眼睑下垂仍存在,但有好转,头部胀痛仍存在。

图1 患者临床资料。A:术前双侧眼睑下垂,睁眼困难;B:术前头颅MRI平扫+增强示垂体区病灶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,包绕两侧海绵窦及颈内动脉生长,累及腺垂体;C、D:术前MRI示左侧鼻腔可见肿块;E:术前脑动脉CTA示右颈内动脉床突段(R-C5)小动脉瘤;F:术后垂体MRI增强成像示术后改变。

2. 讨论

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,大约40%的DLBCL原发在结外,胃肠道最常见。目前DLBCL继发CNS侵犯仅为5%,DLBCL符合CNS受累相关症状、影像学异常(颅内占位性病变等)和病理学证据三者其一即可诊断为继发CNS淋巴瘤(SCNSL),同时累及海绵窦、鞍区和鼻腔者罕见。

目前DLBCL的确诊“金标准”是病理活检,在未进行病理活检前,对于鞍区及鼻腔肿瘤等占位性疾病,想要通过临床症状、影像学结果及各种化验分析确诊DLBCL较为困难。鞍区DLBCL的临床表现可为头痛、复视、眼睑下垂、眼球固定等,鼻腔DLBCL的临床表现可为鼻塞、流涕和出血等。鞍区占位性病变还可伴随其他恶性肿瘤表现,如发热、贫血、淋巴结肿大等。但在疾病早期,患者可没有明显该类症状,易与鞍区的其他疾病,如垂体腺瘤、鞍上脑膜瘤、颅烟管瘤、星形细胞瘤等混淆。

搜索国内外文献,鞍区占位DLBCL常见于中老年人,男性居多,中位发病年龄66岁,临床症状以头痛、头晕和眼睑下垂为主,仅有1例为体重大幅下降,发病部位一般左侧为主,大部分患者出现因压迫海绵窦导致动眼神经麻痹而眼睑下垂等症状。鞍区DLBCL的9例患者中,有3例存在鞍区共存两种不同类型的肿瘤,这一现象值得探究。鼻腔占位DLBCL病例较少,临床症状以鼻塞、流涕为主,本例患者虽出现鼻腔占位,但自述无鼻塞、流涕。

综上,出现海绵窦相关症状同时伴快速进展、身形消瘦等恶病质表现,要考虑淋巴瘤可能,可行穿刺活检等确定。

神外前沿-中国神经外科新媒体;投稿邮箱:shenwaiqianyan@qq.com(恕不接收一稿多投,投稿后作者不可审改稿,神外前沿自行修改并择期发布);任何媒体、网站等机构如需转载或引用,须获得书面授权。

发布于:北京市